以前幾年,短劇躍升為內容行業的主戰場之一。短劇超市激流勇進,長視頻平臺紛紛感受到了危機感。
2023年,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平臺集體掉頭,全力布局短劇。
然而,短劇并非救命稻草,而是一場必須打贏的內容革命。
從分賬模式到內容精品化,又一次被逼入困局的長視頻平臺,試圖通過更始商業化路徑、引領行業變革方向,實行彎道超車。
“愛優騰”發力短劇
短劇的迅速崛起,既意外又特定。
已往幾年,短劇是小成本制作的測試。萬分是豎屏短劇,因時長短、制作成本低,被認為質量不可與傳統的長劇相比。長視頻平臺更傾向于制作S級長劇,將短劇視為不值得補充的“小眾產品”。
但2023年,這種態度發生了180度切換。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長視頻平臺紛紛在2023年開啟“短劇大躍進”。
9月,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在一次講話中,使用了近半數篇幅談論短劇。緊跟著,愛奇藝便連續推出“短劇場”和“微劇場”,送別主打單集10分鐘和2分鐘的短劇。
為了微短劇的加速推動,愛奇藝還對愛奇藝APP、極速版APP進行了升級改版,在首頁供應了微短劇入口。
第三季度財報發布后,龔宇還在財報電話會上透露,愛奇藝APP內容供給上會以長視頻為主、免費微短劇為輔。
另外,在愛奇藝財報公布的前一周,愛奇藝還明確了微劇場分賬規則,將通過會員時長收入分成、付費點播收入分成和廣告分成三種分賬協作方式力爭與優秀的創作伙伴協作,其中獨家內容的分賬比例能達到70%。
騰訊視頻也發布了相關的精品短劇激勵政策,覆蓋會員時長、拉新與廣告分賬多維度激勵;芒果TV母公司湖南廣電集團更是把微短劇提升為集團戰略,推出主打微短劇、微快訊、微綜藝的風芒APP;在優酷站內,短劇干脆被定性為了“第四大內容消費品類”......
這些動作的目的很明確:在短劇超市跑馬圈地,爭奪一席地位。
長視頻平臺需要短劇嗎?
短劇的火熱,背后燃燒的是長視頻平臺的心焦與行業的將來。
昔日幾年,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憑借短劇積累了浩瀚的用戶基礎。其中,快手平臺短劇日活用戶已達3億,每日觀看10集以上的用戶約1.4億。與此同時,抖音短劇付費用戶同比增長10倍,付費金額增長了5倍。
這段時間,紅果短劇更是一騎絕塵,現在慢慢蠶食長視頻平臺的生存空間。這款主打免費短劇的應用,在一年內月活躍用戶激增至1.2億,日活躍用戶突破5000萬,遠超許多長視頻平臺。數據顯示,短劇的關鍵觀眾群體集中在20-50歲,與長劇用戶高度重合。
這意味著,短劇的興起徑直擠壓了長劇的用戶時間。
數據是干脆的:截止2023年6月,國內長視頻用戶規模約為7.16億;而《我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數據顯現,短劇用戶規模已接近5.76億,已經占到整體網民的52.4%。
極度于你身邊每兩個上網的人中,就有一個看過短劇。
事實闡明,短劇的“短平快”恰恰符合而今這個快節奏時代用戶的娛樂需求。而且,對于長視頻而言,短劇不僅是用戶時間的吸附器,更是一種正確可行的商業模式。
以騰訊視頻為例,根據其官方發表的最新數據,其商場頭部項目占比超80%,平臺月活用戶規模達1.2億,2023年至今已生產了15部分賬破千萬的微短劇。
短劇賽道不僅改變了愛優騰的內容布局,也在潛移默化地重塑整個行業的規則。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對于長視頻平臺來說,短劇并不是簡單的降本增效之策,而是一場深刻的內容革命。
從制作周期到商業模式,長劇的“慢”和“重”越來越難以適應快節奏時代的需求。愛優騰們選擇轉向短劇賽道,其實是一場不得不做的生存選擇。
相較長劇的高增補、長周期,短劇制作周期以“周”計算,成本僅需幾十萬到幾百萬。對比之下,短劇或然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周期吸引觀眾。其高頻高效的內容加工模式與長劇的低頻長周期形成鮮明對比,顯然更符合此刻的超市節奏。
泛娛樂大數據平臺創始人李雪琳直言,短劇用“高頻打低頻”的方式,讓長劇制作團隊感受到了偉大的壓力。長劇從策劃到上線要走的路太長,而短劇可以在幾個月內實現內容驗證,甚至迅速調整方向。
在短劇面前,長劇就像笨重的巨輪,很難轉彎。更要命的是,高成本與低回報的矛盾日益凸顯。
芒果超媒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微跌0.85%,凈利潤同比下降18.96%;愛奇藝上半年收入74億元,同比下滑5%,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2.47億元,同比下降58%。
今年10月,檸萌影業創始人蘇曉提到,對視頻平臺來說,70%的已播出劇集都是要緊虧損的。
這一趨勢不僅暴露了長劇模式的弱點,更表明用戶對長劇的需求目前減弱。長劇耗資偉大,但能完成盈利的作品寥寥無幾,行業進入了“高填補低產出”的怪圈。
怎樣“取長補短”?
賽道曾經縮短,勝負拉長。誰跑得更穩,誰才能跑得更遠。
相比短視頻平臺的流量玩法,愛優騰的戰略核心在于其分賬模式和對內容精品化的引導。這樣的策略不僅在搶占商場,也在重新定義短劇的商業邏輯。
往日,短劇行業有一個“魔咒”:爆款容易,但賺錢難。投流成本占收入的90%以上,制作方賺得少,平臺分得更少。但愛優騰的分賬模式改革,強調“利益共享,風險同擔”,則在重塑游戲規則。
今年愛奇藝嘗試將短劇納入自有會員內容體系,用戶按集付費觀看,逐漸拓寬了短劇的變現能力;優酷提出“拉新系數”機制,分賬單價翻倍,數據顯示好的短劇,分賬收入最高可上浮120%;騰訊視頻鼓勵制作方自主招商,廣告收益最高分成比例達80%。
對于平臺來說,分賬模式解決了一個老問題:怎么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時,提高內容多樣性和活力。
結果是顯而易見。比如,騰訊視頻的精品短劇累計分賬金額突破4億元,多部作品分賬票房超千萬。這種收益共享的模式,不僅降低了平臺風險,也讓創作者找到了利益增長點。
好的商業模式,不是分更多蛋糕,而是一起做更大蛋糕。多元化的變現渠道,不僅提高了平臺的收益,也為制作方供應了更多參與集市的機會。
更首要的是,商業化不是終點,而是讓好內容走得更遠的起點。這些舉措讓創作者看到期望,也激勵他們擴大更多資源制作優質內容,從“流量法則”轉向“口碑生存”。
比如,在騰訊視頻的“多維度分賬模式”下,其《見好就收》這一短劇,經過多渠道分賬模式實行了超2000萬元的票房收入,同時也在網絡上收獲了無數好評,成為短劇叫好又叫座的經典案例。
這種多元化的商業測評,背后是平臺對短劇用戶群體的精確理解。短劇的觀眾多是碎片時間的消費者,付費能力不算強,但廣告接受度高。愛優騰經過延長短劇內容價值鏈,讓它們從簡單的觀看產品,變成更具商業開發空間的內容生態。
短劇的崛起是一場關于用戶時間和謹慎力的博弈,真正決定成敗的,是商業化能力。愛優騰從不缺內容,但要在短劇賽道上跑得長久,必須用商業模式的創意為這場競賽裝上引擎。
短劇的賽道剛才剛開始,真正的競爭還在后面。
愛優騰等平臺的與眾不同在于多年的內容積累和平臺生態,但挑戰也很清晰:怎樣持續吸引創作者?如何平衡內容精品化與商業化的矛盾?
對于愛優騰來說,短劇是新的賽道,也是全新的機會——它們的勝負手,將決定行業的下一個十年。
對于愛優騰來說,這是一場艱難的彎道超車,也是愛優騰的新試驗場。跑得快還不夠,還需要跑得穩。
它們怎么在這場競爭中突圍而出,我們拭目以待。
(投訴)
正版短劇平臺推薦:邁特短劇系統+開源可二開+saas無限多開+支持APP小程序公眾號